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9月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3年9月测试[新高考]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历史
    2、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9月
    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文综
    4、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2月
    5、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理综答案
    6、2024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
    7、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2024年1月
    8、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3月测试
    9、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1月历史
    10、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4年1月历史
教学全国©0所名线单元测示范表札记3.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加强对金融的管理,以武汉为例,银行推出保本、保值储蓄(根据物价的涨幅支付储蓄本息)。当时保本、保值储蓄存款占整个储蓄存款的82.89%,而定期存款只占5.36%。这从侧面反映出A.银行的信用度有所提高B.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波动性较大C.银行储蓄业务不断发展D.政府对金融业的管理得到强化解析:根据材料中定期存款占比少,而保值、保本存款占比高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对货币稳定性的信任度不足,而货币不稳定性的直接体现即是经济的波动性较大,故B项正确;人民不愿意定期储蓄体现了其对银行或国家金融缺乏足够信任,排除A、D两项;材料中没有银行储蓄总量增长的信息,不能得出银行储蓄业务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答案:B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样做有利于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C.稳定物价从而保障民生D.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析:由材料“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政策保留了富农经济,这一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因为富农与民族资产阶级有着密切的关系,保留富农经济就是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从而调动其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答案:A5.1950年,《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部分地理教科书,在世界地理内容中将各国并列,叙述它们的地势、气候、产业等,不分主次,不分敌友。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地理教科书的目录顺序做了调整。据此可知,该时期的教育A.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B.内容的真实性受影响C.在批判中创新和改革D.适应了国家外交需要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不分主次,不分敌友”“做了调整”等信息可知,受当时“一边倒”外交方针即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人民日报》对当时部分地理教科书的编排提出批评,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相应调整,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教育适应了国家外交的需要,故D项正确:“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人民教育出版社对世界地理内容的编排仅仅是顺序的调整,不影响其真实性,也没有体现创新理念,排除B、C两项。答案:D6.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又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这都说明该时期,新中国外交A.不满于美苏霸权政策B.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C.自觉践行“一边倒”方针D.以亚非国家为主要对象解析:由材料中“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求同存异”等信息可知,从日内瓦会议到亚非会议,中国外交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具有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即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故B项正确,排除A、C两项;以亚非国家为主要对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B7.下面是《人民日报》对三大改造宣传报道角度的统计表(单位:次)。据此可知,当时这种宣传的特点是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站在群众角度11167站在领导角度11545251A.忽视群众声音B.方式较为单一C.说教意味浓厚D.手段较为激进解析:根据村料可知,《人民日报》对三大改造的宣传报道,站在群众角度的较少,站在领导角度的较多,这说明《人民日报》对三大改造的宣传报道多站在政治理论角度,说教意味浓厚,故C项正确;关于对三大改造的报道,《人民日报》只是站在群众角度宣传的较少,并没有忽视群众声音,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人民日报》对三大改造的宣传角度,并未体现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以及宣传手段较为激进,排除B、D两项。答案:C【23新教材·DY·历史-R-中外历史纲要(上)-Q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