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1 新高考卷语文试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百师联盟高三4月联考
金国@0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卷教学札记全国@回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语文第四套逻辑的力量(120分钟150分)扫码看微课视频高考对接点信息性阅读获取复资料包命题▣舒▣知识疑难点论,点、论证、论证思路视点命题情境点学科认知情境:第1~16题▣码题序14591314答案ADD一、思维发展与提升(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中国文化缺乏逻辑吗?有人说中国文化缺乏逻辑,要有也就是先秦名家有一,点。这就让人奇怪了,逻辑和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逻辑怎么说话?中国人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说话的一套规则。汉语是语境逻辑,是在一定语境次序中决定这个词的词性和含义,而不是脱离了语境去抽象地分析某个词,也不是脱离了语境、形式化地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如果认为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那么就会觉得中国没有逻辑。可是,中国人几千年说话都是颠三倒四的吗?中国有中国自己的逻辑,只是我们没有挖掘出来,或者说,是西方人没有认识到。停留在概念、思维的逻辑分析与纯理性,在中国文化里确实没有发展。但中国文化的实践性,不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吗?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什么要用西方哲学的标准否定中国自己的哲学呢?这就涉及思维方式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对于《道德经》中的“道”,很多人在分析“道”到底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这已经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了,要去思索一个独立于万物之外的本原。如果我们不纠缠于某些具体的用语,而从整体上来理解老子的意思,“道”在哪里?不是独立于万物之外有个“道”,“道”就在万物之中,离开了万物就没有“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从“道”得到清的特性,地从“道”得到宁的特性,“道”在不同的事物上表现为不同的特性。老子最推崇水,“上善若水”,观水可以悟“道”。水是无形的,但又可以随物赋形。如果撇开这些而研究“道”是一个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就完全偏离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再如,有一段时期,人们常纠结于心与物哪个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这其实就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先认为二者是分离的,再去追求统一的本原。中国哲学重,点探讨的不是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心与物在一起会有什么反应的问题。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过去我们认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以为他的意思是心产生了物,其实并非如此。《传录》记载,有一次,王阳明在外游玩,朋友指着一棵开花的树问,它在心内还是心外。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寂”是指不彰显,但花是存在的。不是说心产生了花,而是说心赋予了花以价值,心与花之间是相互感应的关系。儒家讲天人感应,佛教讲心缘境由,境由心显,都是要揭示心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意义。近代以来,由于实证科学的影响,我们已经惯于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都是人类共同【23新教材.DY.语文-R-选择性必修上册-QG】25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