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 语文(全国乙卷)答案

学科网·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 语文(全国乙卷)答案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高考全国卷24省4月联考语文答案
    2、20242024学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语文
    3、2023-2024学年度高三10月联考质量监测
    4、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
    5、2023-2024高三10月月考联考试题
    6、2024年10月高三联考全国卷
    7、2023-2024高三10月联考范围
    8、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联考试卷语文答案
    9、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联考试卷语文
    10、2023-2024学年高三第四次联考试卷语文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海南省诊断性测试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的能力。“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于文无据。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C项,因果关系颠倒。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A项,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项,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D项,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1分)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1分)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1分)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证结构的能力。做题时首先要梳理行文思路,然后准确判断出采用的是哪种论证结构,最后分条规范作答5.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这两层意思都要结合材料分析。筛选材料一的关键语句我们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一层意思的分析,即答案①;筛选材料一中对“以文为诗”意义阐述的相关内容,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的反驳,即答案②;提炼材料二中关于诗文关系的内容,进一步反驳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即答案③。6.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整体解读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四个选项都从文本某处具体内容人手,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情节因果逻辑、主题思想等的理解。D项对小说主旨的分析不准确,从小说文本整体语境看,并非表达对成人世界压抑乃至阻碍或扼杀孩子天性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这篇小说文本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儿童色彩,故事情节饱含童真童趣,充满温情与爱意,展现了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表达对生命本真天性的攒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7.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四个选项分别从对比手法、细节刻画、语言风格与情节组织、场景设置与艺术构思等角度设题。B项,“侧面表现了同学对‘我’的崇敬”这一分析不正确,从小说语境看,应是起到渲染童真、童趣的氛围的作用,突出“我”对成为名医的强烈憧憬。8.①不可删去。②理由:这句话是“我”答复同学们“会治吗”这一质疑的回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这段文字的内容为下文叙述“我”背着药箱到树林深处给同学看病上药等场景做了充分铺垫。删去了,一则不能照应“摇头又点头”,二则使情节发展因果逻辑出现漏洞而显得生硬、突兀。(2分)【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1805】·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