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 2023届调研卷 语文(新教材YW)(二)2答案

衡水金卷先享题 2023届调研卷 语文(新教材YW)(二)2答案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全国二卷语文三
    2、2024衡水金卷调研卷语文二
    3、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2024语文卷二
    4、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高三二调
    5、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二
    6、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2024语文三
    7、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高三二调
    8、衡水金卷先享题2023-2024高三二调
    9、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语文一答案
    10、2024衡水金卷调研卷语文
中2022届高三模拟考试(黄金I卷)注意事项:语文试卷】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特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秋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光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回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说法:哲学观和文学观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而究其原委实出于儒道两家之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触发。《礼记·乐记》在解释音乐产生原由时说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此原理亦通于诗。不过,物感只是促使人心发生由静而动的变化之条件,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乃是人心所固有的,不过因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而已,故诗之源非在物乃在人之心。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中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是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就是批评西晋诗人潘岳人品和文品不统一的。文学之源于道,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二是指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后者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言之,这个“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体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人伦道德的道,亦即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则是圣人之心的体现,所以它和“诗言志”在文学本源上有共同之处,都是指文学本源于人心。这里我们讲的文学源于道,是指前者,即是指文学源于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这是属于道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道家认为宇宙间万物皆源于道,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认为一切艺术都只有达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这种观点表现在文学理论上,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人文的本质乃是“道之文”,这“道”即是指自然之道。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否认文学是人的心灵之创造,只是认为人的心灵最终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种体现。故而主张文源于道者,也常常以人心作为中介。刘勰就是如此。他曾肯定“诗言志”说,认为人文是人的性灵所钟之表现。但人也和宇宙万物一样,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种体现。人和万物的区别只是人是“有心之器”,而物是“无识之物”。所以文也是“道之文”为此,我们可以如下公式来表示儒道两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儒家:人心一感物→文学道家:自然之道→人心+文学只是儒道两家在对文学产生最终根源的看法上侧重点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认文学是人的心灵创造之结果。这是符合文学创作实际的。(摘编自张少康《关于文学的本源》)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