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丁丁冬冬学识字(二)2》教学设计之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丁丁冬冬学识字(二)2》教学设计之一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会,或论经筵,不宜以寒暑辍讲;或论午朝,不宜以一事两事塞责;或论纪纲废弛;或论风俗浮薄;或论民生憔悴,无赈济之策;或论边境空虚,无储蓄之具。”议者欲处以死刑部侍郎彭韶不判案获免谪广东石城吏目至官即丛白沙问学顺德令吴廷举于古楼村建亭居之扁曰“谪仙”。其父来视,责以不能禄养,箠之,泣受。辛亥十月卒,年二十六。廷举治其丧。方伯刘大夏至邑不迎,大夏贤之。初,王三原至京,先生迎谓曰:“三代而下,人臣不获见君,所以事事苟且,公宜请对,面陈时政之失,上许更张,然后受职。”又谓汤鼐曰:“祖宗盛时,御史纠仪得面陈得失言下取旨。近年遇事惟退而具本,此君臣情分所由间隔也。请修复故事,今日第一着也。”二公善其言而不能用,识者憾之。(《明儒学案·吏目邹立斋先生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议者欲处以死/刑部侍郎彭韶不判/案获免/谪广东石城吏目/至官/即从白沙问学顺德令吴廷举/于古楼村建亭居之/B.议者欲处以死/刑部侍郎彭韶不判/案获免/谪广东石城/吏目至官/即从白沙问学顺德令吴廷举于古楼村建亭居之/C.议者欲处以死/刑部侍郎彭韶不判案/获免/谪广东石城吏目/至官/即从白沙问学/顺德令吴廷举于古楼村建亭居之/·D议者欲处以死/刑部侍郎彭韶不判案/获免/谪广东石城/吏目至官/即从白沙问学顺德令吴廷举/于古楼村建亭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首,即“解元”,科举时乡试第一名的称谓。“元”和“首”都是第一的意思√/B寓书,寄信。这里的“寓”字和《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的“寓”同义。C.请对,古代官吏请求奏对。奏指向皇帝上书;对是对策,指当面回答皇帝问题。√·D.祖宗,文中特指帝王的祖先。在古代帝王世系中,一般始祖称祖,继祖者为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智、李文祥、汤鼐三人意气相投,都以竭忠尽智匡扶朝政为己任,积极向朝廷进言献策,弹劾宵小。B.在弹劾阁臣万安、刘吉、尹直的斗争中,邹智等人经验不足,满足于眼前胜利,留下刘吉,终养虎为患。C.邹智因受魏璋诬陷而下诏狱,但他大义凌然,在“供词”中坦陈赤胆忠心,后来幸免死罪,遭贬石城。D.邹父前往探视儿子,却为邹智不能获得厚禄奉养自己大动肝火,不仅怒加责备,还失手将其鞭打致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牛近国姓,此国势濒危,赖公复安之兆也。译文:(2)廷举治其丧。方伯刘大夏至邑不迎,大夏贤之。译文:14.邹智在对王三原和汤鼐的言谈中,都谈到了人臣向皇上“面陈得失”之事。他认为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3分)高考模拟调研卷语文(二)第6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