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会福建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选择性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七)参考答案1.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龙山文化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解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解题分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形成于距今约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大量城址的出现,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组织结构方面已经具有某些深层次变化的迹象,C项正确。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私有制就已经产生,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排除A项: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但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并没有明显革新,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以春秋战国重要人物的宗国和活动国的分离现象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由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谀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效命于别国的现象日益增多,形成“先秦游士无宗国”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士人克服了血缘和地缘的束缚,客观上说明血缘宗法关系的衰退,反映出贵族政治趋向瓦解,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国家已经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排除;C、D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代儒学,以诏令中引用儒学经典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汉武帝开创两汉诏令引用儒家经典之先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改变了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推崇儒术,在诏令中写用儒家经典以提高儒学地位。东汉前期,诏令中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经历了逐渐增多从而达到极致的过程,这反映出东汉前期儒学地位的日益巩固。但到东汉末年,皇帝诏令不再引用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所以诏令引用儒家经典的频率的变迁体现了两汉儒学地位的变迁,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说法错误,东汉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并未动摇,排除;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知识补充】谶纬之学,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就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谶纬之学神化刘姓皇权,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成为东汉官方的意识形态。4.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以均田制下土地的分配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解答问题,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解题分析】由材料中“在职官员的职分田,最多可达2000亩”“没有分配给普通失地农民”等信息可知,均田制下,官员和贵族得到政府的优待,失地农民仍然存在,这说明唐代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B、D两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5,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明清时期集市数量变化为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直隶、山东、广东、福建等省份的集市数量都出现了增长,这历史卷参考答案(七)第1页(共4页)(页【23·(新高考)ZX,MNJ·历史·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