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六)历史答案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高三月考试卷六
【答案】A【考点】南北朝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详解】依据材料分析,图中鸭形玻璃注的生产工艺属于罗马玻璃制作技艺,而此时期我国还没有该项技术,所以该文物应从罗马制造经丝绸之路传入北燕,其反映了当时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状况,故选择A项;鸭形玻璃注的出土未体现当时东北的经济水,故排除B项;该文物出土于贵族墓葬,不能体现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排除C项;鸭形玻璃注反映中外文化交流,未体现统治者态度和国内民族交融问题,所以D项错误。4.唐德宗为培养近臣,于贞元二年正月特发诏书,以罹灾京畿诸县的名义,亲自从尚书省郎官、御史中拣择10员,外放为京畿诸县县令进行历练。其所亲选的外放地方官员均为士族出身。这反映了该时期A.士族阶层垄断科举选官B,君主亲掌地方官员选拔C.士族有较大政治影响力D.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官【答案】C【考点】隋唐制度变化一科举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详解】依据材料分析,唐德宗亲选的十位担任京畿县令的近臣,全部为士族出身,说明在唐中后期士族仍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德宗从中央官员中遴选地方官员,不能说明士族垄断科举选官,故A项错误;同理唐德宗亲选京畿官员,也不能体现君主亲自参与地方官员的选拔成为普遍现象,故C项错误;唐代己废除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选官制,故排除D项。5.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答案】B【考点】宋代社会生活【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社会的婚姻观与士大夫观点的冲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人地位的变化,故排除A项;当时门第观念淡化,并非不存在,故排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排除D项。6.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B.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念C.维持了士家大族的血统纯正D.构建了封建国家的社会结构【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教化2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