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G3DY·历史-R-必考-QG 历史(一)答案预览

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G3DY·历史-R-必考-QG 历史(一)答案预览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份差异,自由民并设有认为同奴隶之间的身份界限是模糊的,B、C两项违背史实:给予奴隶一定关照,并不等于奴隶制度在衰落,排除D。一3.C本题考杏中世纪欧洲的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古移保是欧洲钻活字印术的发明人通过此技术,面以扯量印圣经》,而在印刷术普及前,制作书籍成本高昂,因此守卫认为多达数十本的《圣经》是学徒偷盗而来,这是印刷技术与传统观念的一次碰撞,故答案选C。学徒被扣押并非天主教会指示,而且扣押罪名是偷盗而非传教,因此材料与教会思想专制无关,排除A:学徒遭到扣押是守卫不清楚印刷术的威力,而非城市自治遭受打击,且城市有权扣押被怀疑偷窃的学徒,也是城市司法权的体现,排除B:1455年距离宗教改革尚远,排除D。14.D本题考查英国议会改革。根据所学知识,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力量逐渐增强,因此议会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D项正确:19世纪英国的主要出口品应为工业品而非鸦片,A项错误:1820年与1840年都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该转变并不是因为英国实力的变化,而是英国议会的组成变化,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思想渐趋衰落,自由主义思想日益流行,C项错误。15.C本题考查埃及民族解放运动。从材料可知,埃及人民经过抗战赢得了名义上的民族独立,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的诸多特权,这反映埃及的民族解放斗争存在不彻底性和软弱性,C项正确: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瓦解,A项错误: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B项错误:英国保留大量特权,这埋下了埃及政治动荡的风险,D项错误。16.A本题考查战后世界全球化进程。20世纪下半叶,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在科学研究方面,语言的差异会不利于科研交流,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提升科研交流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选择使用英文,故选A项。材料中除英语外,其他语言整体上都在下降,因此本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美苏冷战,排除B项:科学研究采用何种语言根本上取决于科研水而非政治霸权,排除C项:D项违背史实。17.背景: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采用了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统治策略,导致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的情况,朝廷财政开支巨大,地方效率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抗中处于不利地位,北宋内忧外患,统治面临巨大危机。面对这一状况,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为缓和统治危机做出尝试,积累经验教训。争论: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论在于是否推行免役法王安石主张推行免役法,认为免役法要求民众以钱代役,民众可以利用服役时间从事其他农业生产或是工商业活动,以此赚取更多家庭收人,同时政府也可以获得免役钱充实财政。司马光反对免役法,他认为在免役法实施之前,一些较为困顿的民众可以通过服劳役交差,免役法实施后他们无力上缴免役钱,不得不借贷交钱,这会增加其负担。评价:司马光同王安石的争论实质是选择保守或激进的治国方针。王安石强调的是采用新手段为国家财政开辟新财源,希望通过减轻人身依附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实现民强国富。司马光更强调政策实施后所带来的副作用,大量民众会因为政策的变化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变数而遭受冲击,因此更主张通过节流来缓解财政危机。两人的争论启示我们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协调共进的,国家富强的根基是民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民众,引导其适应变革,保障民众的切身权益。(背景4分,任达两点即可;观点6分,总体概括争论2分,表述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具体论据各2分;评价4分,评价中必须要作答启示,启示2分,其他评价2分,启示和其他评价言之有理亦可:整体判定2分。)【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以及观点评析类试题。本题要求评析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论,评析争论首先要分析该争论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其对应的时代是北宋中后期“三冗两积”的困局。接着是要表明争论各方的基本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简要分析,根据材料可得司马光看到了免役法对民众带来的副作用,王安石看到的是免役法的积极效果。最后是要对争论进行一个简要评价,评价时可以首先对该争论的实质进行定义,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争论主要是围绕着财政政策展开,因此从宏观上说,他们的争论属于国家治理方式的争论,接着可以点明不同观点的利弊,最后以通过对争论所能得到的启示作为结尾,完成评析题的作答。18()特点:以西方近代的化学知识与方法为课程内容:注重化学的实际应用功能:化学课程服务于详务运动与清政府统治。(每点2分,共6分)意义:动摇了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培养了掌握化学知识的人才:促进了近代化学工业的初步发展:有利于晚清社会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变化:在课程设置上,由新中国政府独立自主设置: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化学教育的实验演示:在教材编写上,突出对初高中化学教材知识的分界和教材编写的精简: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对师生双方的标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变化。(1)第一小问,概括晚清化学教育的特点及作用。从材料“京师同文馆的化学课程知识涉及化学元素、金属冶炼等内容,已具备了近代化学知识与方法”可知,晚清的化学教育注重传授西方近代化学知识与方法:从材料“课程考试则兼顾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考试的重点是基础化学工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知识”可知,晚清的化学教育注重化学学科的实用功能;从材料“毕业后大多担任其他新式学校的化学教育工作,或是进入清政府的化工军事部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为洋务运动时期的近代学堂,其创始目的是为洋务运动服务,所以,晚清的化学教育服务于洋务运动与晚清统治。从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前,晚清缺乏近代化学教育,因此晚清的化学教育动摇了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从材料“化学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担任其他新式学校的化学教有工作,或是进入清政府的化工军事部门”可知,晚清的化学教育培养了掌握化学知识的人。壹名才,促进了近代化学工业的初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的化学教育是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因此这有利于晚清【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