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宁德一中2024届高三第一次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约30万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为最中心,其外分别为面积约300万方米的城墙和面积约800万方米的外郭所环绕。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施工。这说明良渚文化()A.或已存在公共权力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C.追求秩序的整体性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地区。根据材料“良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方米。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可以看出宫殿是为统治者修建的,大型工程的修建需要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这说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经出现公共权力,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说明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良渚文化追求秩序的整体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产生,这些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即多元一体,良渚文化不能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2.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复”,将包括原夏、商统治区域在内的整个周诸侯分布之地统称为“区夏”。西周初期将京师之地称为“中国”,后该词的指称范围又扩大到整个“诸夏”,常以“中国”称“诸夏”。这些做法()A.标志礼乐制度的建立B.有利于华夏民族形成C.使统治区域得以扩展D.使诸侯地位得以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称谓变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诸夏地区民族认同,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B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是区域称谓的变化,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A项;称谓变化不能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也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诸侯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对山西省天马曲村西周晋献侯苏之墓进行碳十四测年,结果为公元前808士8年,而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侯苏卒于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这表明()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