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SD]四试题
江苏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初学情调研迎考卷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必备知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源”及史料实证等素养。两个地区的出土文物多有神似相近之处,说明两地之间早有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联系,故选C项;原始人群是原始社会的最早阶段,权贵阶层出现的前提是私有制的产生、较明显的阶级分化,中国迈进阶级社会的标志是早期国家的诞生,这些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依托或证据,故排除A、B、D三项。2.D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史料实证,考查的必备知识涉及纲要、选必。材料表明,槐市买卖的主要商品之一是“经传书记”,促进了书籍的交易和流通,而诸多太学生“议论槐下”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故D项正确。“独尊儒术”局面形成于汉武帝时代,排除A项:西汉的基本国策是重农抑商,材料显示王莽仅建弟子舍、博士舍,读书人的聚集及对书籍的需求,促使槐市自然形成,排除B项;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于唐宋时期,且材料也无从反映城市商业布局和政策,排除C项。3.C解析本题侧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材料显示,李靓反对封建专卖制度,适应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张无关,排除。4.D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猛安谋克制作为一种兵民合一的组织系统,推动了女真民族的兴起,但进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不适应更高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需要,其衰亡是必然的,故D项正确;金世宗改革总体上是适应封建化的,猛安谋克的腐化是直接原因和表现,故排除A、B两项;C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5.C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便于留档备查,副本制度应运而生,有利于奏折制度整体上的规范化、完善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奏折副本制度,由此可推断奏折制本身早已出现,排除A项:提高决策效率的是奏折制本身,排除B项:清代内阁权能进一步下降,故D项错误。6.A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材料数据显示,制造业占比不超过五分之一,而占比较高的运输、金融、出口均服务于列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的需要,故正确选项是A项;半殖民地主要表现为政治主权的沦丧,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排除。7.B解析本题偏重考查史学入门。据“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亲历者,承认自己所著的书存在个人感情色彩,表明主观因素对于史料价值的制约,故B项正确。8.A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必备知识,涉及纲要和选必的融合。材料显示,立宪派最终对清政府绝望而转向革命,故A项正确;“矛盾消解”表述绝对化,B项排除: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效,不完全是骗局,C项排除:中国近代史上政党政治的尝试失败是民国初年,D项排除。9.C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史实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938年10月已进入相持阶段,材料中“保证军粮坚持持久战”“禁粮出境”等政策有利于解决抗日根据地的军粮供应问题,为持久抗战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故C项正确。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政策变化较为明显,排除A项;材料所述政策的立足点更多考虑战时需要,不可能直接增强生产积极性,更不能确保粮食安全,排除B、D两项。10.B解析本题侧重考查时空观念。据“经济已经摆脱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等信息可推断,当时已进入改革开发时期,但尚未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标,故选B项。11.B解析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必备知识。据材料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是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疆域。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帝国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7世纪中后期,失去大片土地,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故B项正确。12.A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故正确选项是A项: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启蒙运动到17世纪末兴起,个别主张也不可能直接为科学革命作准备,故B、C、D项均可排除。
本文标签:
高考模块分段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