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材料一契约是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诚信从事买卖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经济活动中产生纠纷时进行法律裁定的依据。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在买卖中凡不依“官版契约”格式,被视为违法买卖,所定契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宋代把契约的建立和履行保证的第三人参与作为必要条件,在借贷契约中有中人、保人、见证人,而且要求担保人必须是有一定的担保能力。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官为理索,欠者逃亡,保人代偿”。宋代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客户,佃户、雇工、人力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了法律上的民事主体资格,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活动。-摘编自杨卉青《宋代社会变革与契约法的发展述论》材料二民国初期,上海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问题愈益成为决定经济往来的关键。上海、交通、金城等华商银行纷纷借鉴仿照欧美国家银行的做法,设立信用调查机构。1932年6月,中国第一家独立的信用调查机构一一中国征信所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就是信用调查,“提倡社会信义,便利工商发展”。但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而且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政府甚至“视法律如弁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用难以成为社会的普遍认同,银行信用制度演进和有效运作的社会基础极为薄弱,携款潜逃、亏蚀公款等金融舞弊现象突出。据统计;仅1934年1月至1935年4月,全国发生金融舞弊案件达38件之多,金额达到140余万元。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时期社会诚信机制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宏代契约关系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金融业诚信机制的发展特征。(8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诚信问题的认识。(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旌表”一词源于《尚书毕命》的“旌别淑恳,表厥宅里”,意为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旌表制度滥觞于先秦,到明代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明初天下州县各邑里普建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里老书之亭侧,教之于民,以示劝惩。洪武元年颁布诏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覈,转达上司,旌表门問。”明代政府详细规定了旌表规范,如对妇女守节年龄的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間,免除本家差役。”洪武初年,政府为表彰新乐县刘孝妇对婆婆的悉心照顾,遣中使“赐衣一袭、钞二十锭”。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明代由中央政府下诏旌表的节烈女性就达三万五千余人,占历代旌表节烈女性人数的百分之七十。摘编自张晓辉《明代旌表制度初探》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各时期劳模评选概况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了新中1949—1956国第一代劳模,主要侧重于表彰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技术革命”作为重点被提出,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1956—1966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1966—1976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劳模人物的评选主要在于“忠诚”,突出政治品质。1979年党中央提出关于“模范”和“先进”的理论判断,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1978-1992表:1982年我国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劳模奖励办法重新恢复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