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3月考试卷七及答案历史。。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高三月考试卷三
2、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高三月考试卷3
3、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4高三月考试卷6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18.示例历史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女权。(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评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追求女权,倡导男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8分,评价部分4分,分析原因和影响部分4分)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并得出相关历史信息,可以是直接反映材料现象的内容,也可以是从中国近代史的时代特征角度进行的归纳总结。然后利用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对所提炼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论述。19.示例变化情况:1949年至1952年频率较高,1953年以后频率大幅降低。(2分)解释:1949年至1952年频率较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禁运、包围政策;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致力于寻求苏联支持,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对抗加剧,“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增多。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在《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的一词使用频率较高。(4分,解释须史论结合)1953年以后频率大幅降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的外交环境大为改善,中西矛盾缓和,中国也相对减少了对西方国家的指责,“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降低较为明显。同时,中国提出和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加快了和第三世界国家交往的步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状态。(4分,解释须史论结合)综上,这种变化是当时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反映。(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外交与国际政治格局的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概括材料中“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变化情况,然后利用所学的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变化情况进行解释,可以分析该变化的原因,或者分析其所反映的国际形势。可以从整体上分析,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时段的变化进行分析。20.(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法律保障;主导者由官方变为民间力量;逐渐呈现临时性的特点。(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1分,任答一点即【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5页)】·24-142C·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