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咸新区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语文试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西咸新区中考2024
2、西咸新区2024高考报名
3、咸阳市2024年高三二模
4、2023-2024西咸新区笔试试卷
5、2024陕西省咸阳市高三一模
6、咸阳市2024年高考模拟检测(三)
7、陕西省咸阳市2024年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一
8、2024陕西咸阳二模
9、2023-2024西咸新区 中考
10、2024年西安西咸新区中考政策
材料二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己”,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侣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己”等修养方法,提侣主动自我反省。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之应用于自身的教有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苟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偏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苟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的“虚静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高三语文科试卷第3页/共10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