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24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试题(三)3试题(历史)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年包头市高考时间
2、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3、2024包头高三统考
4、内蒙古包头市2024高三期末联考
5、包头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试卷
6、2024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
7、2024包头市高三期末考试
8、包头市2024年高考二模
9、2024年包头市高三二模试卷
10、包头2024年高考二模试卷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示范卷、【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前近代新式工业占比小,工业化发展不足,使得城市吸引力疲乏,吸纳农业人口的能力有限,进而造成城市化发展较缓慢,故选B项。甲午战争前,虽然清朝没有废除抑商政策,但随着列强人侵、“天朝上国“观念被打酸,也没有严格执行抑商改策,排除A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成争前中国工业化发展不足,而不是沿海城市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排除D项。7.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考查要求。【解题分析】1914一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李大倒、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态度,说明他们反思资本主义制度以继续探素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成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士壤,故选B项。材料中李大钊、毛泽东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态度,不能说明西式制度不适合中国,排除A项,二者观点的主要目的是探素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而不是强化传统文化的地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8,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解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后中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和统治力量不衡所取得的。而到1930年中期,中共可以利用的地方因素弱化,回旋空间被大大压缩,因而革命斗争将变得艰难,故选B项。材料涉及国民党实力的增强,这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之一,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共中央“左”倾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全民族抗战的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共力量的具体数字,无法体现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9.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士地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渗透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突出综合性考查要求。【解题分析】根据统计表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人均士地几乎没有差距,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被取消了,富农的多余土地被征收,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得到了满足,可见土地政革的肚利使得农特各阶级对士地的占有和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1949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并不是社会主义改革,排除A项;土地改革能抑制贫富差距,但未形成共同富裕,排除B项:此时的土地改革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农经济结构,排除C项。10.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解题分析】由材料可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世界贫困人口减少,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故选A项。目前中国尚未实现共同富裕,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成为…主导力量”说法有误排除D项」1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吉代罗马政治文明,意在考查学生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解题分析】由材料“如果人民舔舐着贵族阶级的鲜血,将整个国家带进自己任暴的变化无常之中,民主制就会退变成无政府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认为民主容易形成多数人的历史卷参考答案(九】第2页(共4页【24·(新高考)ZX··历史·HUB以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