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一中银川四模]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

[扎鲁特一中银川四模]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024届安师大附中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年5月28日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曾引用这句话表达即使穷山距海,也不足以阻隔人们的共同志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先人凭着开拓精神和坚韧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跨越千百年、万重浪,架起连接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桥梁。海面帆影往来穿梭,描摹了“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开阔气象。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而到了宋代,则重视市舶,多方鼓励招徕蕃商蕃客来华贸易。日益繁忙的航线上,丝帛、瓷器、茶叶、铜铁等从中国流向世界,香料、药材、珠翠等奇珍异宝汇入中华,带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也催生出繁华的城市生活。海上商贸蓬勃兴起,成就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空前盛况。“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岛上来”,陆地的尽头是大海的起点,伴随着“悠悠信风帆”,徐闻、合浦、明州等地的港口纷纷繁荣发展起来。世界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盛景,书写了多元社群、商贸法制、运输网络和城市形态的新画卷。航海传统始终活跃,续写着“有海水处有华人”的生生不息。15世纪初,当郑和带着气势恢宏的舰队七下西洋,欧洲方步入地理大发现的前夕,受到“华夷之辨”和“务本抑末”的观念禁细,国门逐渐关闭,再次“开眼看世界”时,海面上已是列强的坚船利炮。然而,“片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并未削弱固有的海洋文明基因,迫于人稠地瘠,浙、闽、粤等沿海一带始终靠海为生。(摘编自2023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材料二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实力开创大航海?答案是当然有。郑和首次下西洋,240艘船,20000名将士:哥伦布首航是3条小船,人数90:达·伽马这次,4艘船,人数170。先不说船的大小,单是数量就完全不在一个等级,而且郑和还早了近百年,所以说论实力中国人的航海能力远在欧洲人之上,就连阿拉伯人也比欧洲人强。但关键的是,我们说大航海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是因为欧洲人的航海探险,走的全是荒无人烟的蛮荒地带,让那些孤立原始的陆地从此进入世界的视野。主观上,欧洲人是为了抢夺资源,给当地人带来了灾难:客观上,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发展,让它们从此跟上世界文明的脚步。而郑和呢,他的目的不是去探险,也不是去开荒,而是出海宣扬国威,让当地土著国王俯首称臣,给朝廷进贡,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