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高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金太阳(24-578B)历史试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对于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来说,选派专门人员出使外国或常驻外国,不仅是世界大势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清政府囿于体制的限制,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风气未开,“以天朝自居的清政府难以割舍万国来朝、恩赐四方的传统朝贡体制,也不愿放弃以‘不等’态度对待域外民族所产生的优越感”。因此,一直迟迟未能向国外派驻使臣,直到1875年8月,清政府谕旨任命候补侍郎郭嵩焘为首任驻外公使。这标志着清政府在外交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非同小可的一步。1877年1月,郭嵩焘到达英国伦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次按照国际外交礼仪向英国元首递交国书,第一次开展夫人外交,第一次制订驻外公使章程,开创了中国驻外公使的肇端,在中国外交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郭嵩焘的出使也标志着清政府在中西对抗中,最终服从于西方,接受了西方的使节制度,逐渐被纳入国际关系的轨道中。此后,清政府又相继向德国、日本、西班牙、秘鲁、美国等国家派遣公使。在近代国际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不畏强权,折冲樽俎,力争国权,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1876年,清政府颁布了《出使章程十二条》,并相继颁布了与此相关规定,中国的使节制度初具雏形,越来越多的驻外人员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11年清朝灭亡,清政府共在19个国家设立了使馆、分馆,派遣了50余位出使大臣,几百名参赞官、翻译官、随员。这些使馆的建立成为中国观察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派驻的使节也起到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一摘编自苏全有主编《近代中国专题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外交制度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20分)【答案】示例(20分)近代外交制度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天津条约》迫使清政府同意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但中国迟迟未能向国外派驻使臣。随着《万国公法》为代表的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在洋务派官员的倡导下,中国逐渐建立起近代外交制度。19世纪70年代,中国派遣郭嵩焘为首任驻外公使,并制定驻外公使章程,开始建立近代外交制度。此后,中国建立驻外使馆的国家逐渐增加,派遣的外交官员日益增多,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驻外网络。中国接受近代外交制度不仅是世界大势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法维护中国主权利益。但是由于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顽固派极力阻挠,再加上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不是以国际法为根据,而是以不等条约体系来规范。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使近代中国很难依靠国际法来维护自身权益。周周测·历史四第6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