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7月)语文答案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马鞍山市2024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答案
2、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
3、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块测试高二
4、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5、马鞍山市2024年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6、2024年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7、马鞍山2024二模语文
8、2023-2024马鞍山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测试
9、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10、安徽省马鞍山市2024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记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的变化,来说明和判断历火,这无疑表现出历史观的巨大进步。因为所谓历史,其实就是人的活动的总和。浮在历火表而的,也许是一些具体的事件,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却是人。《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火事件进行分解、组合,归入某一人物的传记之中,从而由许多人物传记构成一代全史,正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的活动知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整部《史记》,太史公反复强调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天子王侯,将相大臣,乃至庶民百姓,都对国家治乱存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各篇和《自序》对此曾反复致意。尧、舜、禹、汤、文、武,桀、纣、幽、厉,或兴国,或亡身,太史公也反复告诫人们要牢牢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者对人的主体作用的认,是纪传体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纪传体的创造,使人物第一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反映出作者“写人”的自觉意识,而以写人为目的的叙述模式一经形成,叉反过来要求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选取、提炼和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纪传体形式的确立,第一次找到了文学和史学的契合点,使史学更加贴近作为“人学”的文学。“:t(摘编自赵生群《〈史记>导论》)材料二::,3编年体的书,~最大的麻烦就是一年之中;互不相干的事太多,而一个人、一件事的首尾因果,又往往隔得非常远。看到某事的起因,·往往要看几十页毫不相千的内容,才能看到此事的后续。;心譬如说,·《左传》里,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第一次出现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第二次提到他的名字,则是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中间整整隔了五十年。伍子胥本人,则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登场亮相,到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再次出现,前后间隔也有十年。所以,你要把《左传》里老伍家的遭遇组织成前后呼应的故事,读书必须极其仔细,大脑必须高度活跃,才能把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起来。但如果你读《史记》,.《伍子胥列传》是一篇既神采飞扬又沉都顿挫的大文章,随随便便就读进去了。当然,编年体有它的优势,比如《史记》把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认作楚庄王时期的人,脑子里如果有清楚的时间线,就较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比较可读性,《史记》完胜。读《水浒传》,一般读者未必记得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出场次序:读《西游记》,孙悟空先打哪个妖怪后打哪个,想必也有很多人弄不清。要把这些捋清,需要有编年体的思维,而常人很难有这个意识。但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你脑海中却可能鲜活生动,这就是人物传记的思维。所以《史记》对文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发明了纪传体,·这是更符合一般人欣赏趣味的体裁。而且可以说,纪传体不但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