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
2、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
3、2024全国名校联考卷
4、全国名校联考2024第二次
5、2023-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第二次联考
6、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
7、全国名校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8、2024年名校联盟优质校高三大联考试卷历史
9、全国名校联考2024
10、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月考卷历史A.元代全国商业运输活跃B.证明元代海外贸易繁荣C.该路线为元代的“瓷路”D.元代南北方的海运发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海上路线是从江苏的刘家港到天津的直沾,然后走运河到大都,这主要是为了从海上运输粮食等,故D项正确;该图只是元代海上运输图,无法反映出全国商业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南北之间的贸易路线,而非海外贸易繁荣,排除B项,这条路线运输的是粮食,不是瓷器,排除C项。12.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暂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反映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故B项正确;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影响,传统的义利观并未遭到颠覆,排除A项;工商皆本思想在当时不占主流地位,并未得到广泛认同,排除C项;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排除D项。13.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由此可知,当时的西学东渐A.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C.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一部分中国学者吸收西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用于学术研究,反映西学东渐为思想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故A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想主要内容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个性自由、反对重农抑商观念等,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戴震撰写《孟子字义疏证》,焦循从事《易》研究,这些属于儒家的经学,而非科学技术,排除C项;《孟子》《易》在明清以前就属于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看不出拓展,排除D项。14.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一方面把传统的儒家经典斥之为“妖书”并禁止人民阅读,另一方面他又用儒家术语来解释他的拜上帝教教义。他的这一矛盾做法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推动了中西文化融合B.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C.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遏制了西方文化侵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洪秀全在否定传统封建思想的同时,又不得不利用其为“拜上帝教”的封建迷信思想组织活动,属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理论上的落后性,故B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广大的农民阶级,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遏制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19世纪末,一些士人称:“夫天下古今,权操于上则治,权分于下则乱”,“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此风一开,“皇上无权,督抚无权,各地方官又无权,而惟是不得通籍之举子,转因而有权…无所不为,尚复成何事体邪?”这些士人的言论A.表明民族危机引发社会恐慌B.批评清廷抗敌不利C.缘于维新变法思潮蓬勃发展D.抨击民主共和政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维新思潮蓬勃发展,材料中的士人旨在抨击维新变法运动,反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维新思想引起士人的抨击,而不是社会恐慌,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抨击的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历史一第4页(共6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