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 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一)1语文答案

九师联盟 2024~2025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一)1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二)
    2、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下)一语文试题
    3、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核心模拟卷上语文
    4、2024_2024九师联盟高三核心模拟卷
    5、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下语文二
    6、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中)一语文答案
    7、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语文答案
    8、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下语文一
    9、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核心模拟卷
    10、九师联盟2023-2024高三核心模拟卷(中)语文
兼用的。但此诗既云破楼兰,就事论事,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这支部队没有从青海出发,越过雪山,再出玉门关的必要;它完全应当走汉以来通西域的老路,经过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以出玉门关。同时,有一座雪山亘在当中,由青海西望玉门关,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太远了。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了要更其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上述作品中出现地理方面的矛盾现象,是和作者的用典这一艺术手段分不开的。汉、唐两朝有许多可以类比的地方,因而以汉朝明喻或暗喻本朝,就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当诗人们写边塞诗的时候,也往往是这样做的。所以今地与古地之间的方位、距离不符实际的情况,也就往往置之不顾了。总的说来,唐人边寒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的回忆,激发人们对于地理上的辽阔的想象,让读者更其深入地领略边塞将士的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点,作者们是做到了的。当然,诗篇里的地名出现方位不合、距离过远的情况,并不限于唐朝人写边塞的作品。在南朝作品里、这种情况就已出现了。当人们接触到这类“反常”的地理现象时,又往往并不能够一下子就找到它的答案。为此,我们着重举出唐人边塞诗中的地名为例,其目的固然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身,同时,也希望这样一些探索有助于类似问题的解决。(摘编自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材料二:我怀疑岳飞《满江红》词是明代弘治年间人托拟之作。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详细辨证了《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这里撮述他的论据:一、这首《满江红》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徐阶所编的《岳武移遗文》,是据弘治年间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而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无人提及此词。二、岳飞之子霖、孙珂,两代搜访父祖遗稿,不遗余力,而岳珂的《金佗粹编》中却没有收录这首词。岳珂其所刊《鄂王家集》仍只此三万余言,没有这首《满江红》词。余先生这两,点论据,都很有力量。我以为《满江红》也有其可疑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便是。以地理常识说,岳飞伐金,要直捣金国上京的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境,而贺兰山在今西北甘肃、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地区。这首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有人以为贺兰山可能是泛称边塞,同于前人之用“玉门、天山”一类地名。唐人有用贺兰山入诗的,如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夜半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等等,都是实指其地。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记北宋庆历中姚嗣宗题诗于驿壁云:“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野录》明说是指元昊之叛。到了明代中叶人作诗,用贺兰山尤多,也都是实指而非泛称。南宋人实指宋、金边塞的,多用大散关,如,陆游“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头又一秋”,等等,从来没有用贺兰山的。因为贺兰山在那时是属西夏国境的兴庆府,它和南宋国境中间还隔着金国泾、渭流域的庆原路、凤翔路一大块地区。假使金人攻西夏,可以说“踏破贺兰山缺”,南宋人是绝不会这样说的。《满江红》词里这样说,正是作这首词的明代人说当时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明朝的北方少数民族是鞑靼族。鞑靼入居河套,骚扰东北西北,从中叶一直纠缠到明亡。我们可以设想,“踏破贺兰山缺”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绝不会有的。岳坟《满江红》词碑阴刻赵宽所作的《书武穆王词后》,末行署年是“弘治十五年壬戌夏五月”。那正是弘治十一年王越在贺兰山打胜仗的后四年。这足以助证我们所要推测这首词的作【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