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进联考·江西省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3-2024江西省上进教育高三联考
2、2023-2024上进教育联考答案
3、2023-2024江西上进教育试卷
4、2023-2024江西上进稳派联考成绩查询
5、2023-2024上进教育联考怎么查分
6、2023-2024江西上进教育联考
7、2023-2024江西上进稳派联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6分)材料一:南音,原称弦管,又称南管、南曲、南乐、郎君乐、锦曲、泉州南音等,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的古老,从乐器的形制上便可以看出来一南音最经典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手执拍板居中,琵琶、三弦演奏者居右,洞箫、二弦演奏者居左,这与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一脉相承。南音的主要乐器琵琶,不是如今常见的竖抱直项琵琶,而是古画里的横抱曲项琵琶,与甘肃敦煌壁画里的伽陵鸟伎乐图、泉州开元寺紫云殿中的飞天乐伎木雕、五代南唐传世画作《韩熙载夜宴图》所绘、所塑相同。琵琶被弹奏者横抱怀中,恰似塞外骏马上的弹奏姿势。这种唐宋古乐遗制,如今只有在南音中才能看到。此外,南音三弦由秦汉时代的“鼗”衍变而成;拍板与敦煌壁画中伎乐图上的一样;二弦也保留了中国拉弦乐器始祖一魏晋奚琴的基本样式;洞箫则沿用唐代“尺八”遗制,这种古老的吹管乐器在宋代以后渐无踪迹,却几乎完整地保留在南音中。(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6月5日,有删改)材料二:“榫卯”原称“枘凿”。《史记》中这样记载:“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枘凿后多被称为榫卯。凸的部分叫榫,凹的部分叫卯。将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就会契合为一。”某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位教授解释。通过榫卯,各种独立又松散的木头构件得以结合成具有荷载能力的完整结构体。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蕴含的是一凸一凹之巧、一阴一阳之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榫卯结构,传递了先民妙造自然的力学、数学、材料学、美学和哲学等领域的认知和观念。然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现代建筑开始更多地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榫卯的连接方式渐渐被五金构件或化学黏合剂等所取代。在家具及工艺品中,由于这一传统手工艺难以适应批量生产的规模化要求,许多榫卯结构也被舍弃了:榫卯会就此消失吗?拼插几下,拆开的榫卯木偶变成了古代兵俑的样子。北京某小学开设了榫卯文化公益课程,教室里,榫卵积木在孩子们手中千变万化,拼插出奇妙多样的造型。“这是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原创积木,既培养了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创造力,提升了审美力…”说起榫卯的魅力,授课老师列举了一条又一条。(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5月16日,有删改)材料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门类,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往往经过百年以上的实践和传承。尽管如此,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也需要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来对待。笔者认为:大量传统技艺的传承是需要与当下的消费市场,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活场景的更替、实用价值的迭代、市场需求的变化、当代审美的转换、现代消费者认同感的转移等等,都是传统技艺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此外,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某些原材料的短缺,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传统技艺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自我革新,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既是对传统的尊重继承,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开拓贡献。(选自《上海人大》2023年第12期,有删改)16.(3分)下列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述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均关注并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B.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