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附中版)湖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2语文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附中版)湖南师大附中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二)2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本期2024衡中同卷单元卷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有删改)[注丁《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已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B.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C.“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D.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7.关于文中的“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敏”是收信人,是“我”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B.“敏”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C.“我”与“敏”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D.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8.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5分)9.《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其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6分)(三)阅读Ⅲ1(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10-14题。材料一: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经书。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世祖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出浩,以公归第。及有疑议,召而问焉。后诏浩日:“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朕以吵身,获奉宗庙,战战兢,如临渊海,惧不能负荷至重,继名不烈。故即位之初,不宁处,扬威朔裔,扫定赫连。岂朕一人获济于此,赖宗庙之灵,群公卿士宣力之效也。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之任,望君存之。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众实录。”至于损益褒贬,折中润色,浩所总焉。都标等立石铭刊《国书》,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石铭显在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浩伏受,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尽夷其族。(节选自魏收《魏书》卷三十五)材料二: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