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周期学业能力评鉴九年级(C)地理答案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甘肃省2024到2024年九年级期末考试
2、2023-2024甘肃学业水平真题试卷及答案地理
3、2023-2024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题地理
4、2024甘肃省高中招生学业水平考试评估试卷地理
5、2023-2024甘肃地理试卷及答案
6、甘肃2024地理会考试卷
7、2023-2024甘肃省高中招生学业水平考试评估试卷地理答案
8、2024年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答案
9、2023-2024甘肃地理试卷
10、2023-2024甘肃省地理会考试卷
地理参考答案及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DADBDACC丨DBBD丨AA丨BB1.D【解析】两次月全食发生的时间分别是3月14日和9月7—8日,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后向南移动。我国各地均位于北半球,夜长先变短后变长。D正确。光线,月球进入地球本影区,形成月全食。9月7一8日月全食发生时,地球影子遮住了太阳光线,太阳光线经地球大气层散射和折射后,少量波长较长的红光穿透地球大气层至月球表面使其呈现暗红色。A正确。3.D【解析】月全食在地球上的可见区域取决于其发生时的地方时。3月14日的月全食发生在我国中午至傍晚,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为白天,因此几乎不可见;而9月7一8日的月全食发生在我国午夜至凌晨,此时我国全境为夜晚,因此可见全过程。月全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但可见性的差异主要源于该天文事件发生的地方时不同。D正确。4.B【解析】图中a为侵入岩,b、c、d、e、f为沉积岩,沉积岩岩层越老,形成位置越靠下。侵人岩a穿过bc、d岩层,进人e岩层,说明a岩层形成晚于e岩层,因此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可能是b一c一d一e一a-f或b一c-d-e一f—a,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5.D【解析】据材料可知,不整合面是指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面,图中d和e地层的沉积过程是不连续的,推测图中不整合面最可能位于d岩层形成之后,e岩层形成之前。D正确。6.A【解析】图中不整合面形成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e岩层,随后岩浆侵人形成a,最后沉积形成岩层。A正确。7.C【解析】由图可知,阶段一河床低于河流两岸,河流水量较大,表明流域内降水较多,气候相对湿润;后来,当地降水减少,气候变得干旱,风力侵蚀加剧,河床中的粗粒、胶结良好的砂砾层不易被侵蚀,从而形成倒置河床,因此倒置河床形成过程中气候的关键变化是湿润转向干旱。C正确。8.C【解析】由材料可知,倒置河床常见于干旱区山前冲洪积原,该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古河床形成后,在长期的风蚀、水蚀(偶尔的暴雨)作用下,古河床周围地表抗侵蚀作用较弱的细粒、松散物质(如泥岩、粉砂)被剥蚀,而古河床中的粗粒、胶结良好的砂砾层由于抗侵蚀能力强,被保留下来。因此古河床形成后发生倒置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C正确。9.D【解析】北极地区快速增温形成“北极放大效应”,气温上升导致北冰洋海冰融化,海冰的覆盖面积缩小,暴露的深色海水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海水升温,进而加速海冰融化,形成海冰融化与海水升温的正反馈循环,这种循环是北极放大效应的核心机制。臭氧层破坏主要影响紫外线辐射,不是北极增温的主因;北冰洋沿岸地区积雪融化是北极增温的结果;北极增温往往导致水汽增加。D正确。10.B【解析】北极放大效应主要发生在低层大气,因为热量是从地表向上传递的。海冰融化和海水升温直接影响近地面气温,因此北极大气增温最明显的区域是对流层的底部;臭氧层位于流层的下部,流层增温主要靠臭氧吸收紫外线,与北极放大效应无关;对流层中部和顶部的增温幅度相对较小。B正确。高三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11.B【解析】“北极放大效应"对北极地区的影响主要有北极大气湿度持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冻土B正确。12.D【解析】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赤道中东太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西北太洋海水温度较往年偏低,导致沃克环流减弱,西北太洋上台风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台风在移动过程中易转向或减弱消失,从而使登陆中国东部沿海的台风数量减少。D正确。13.A【解析】近100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海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风暴潮的成因与气象因素紧密相关。据图可知,近100年来江苏沿海地区风暴潮发生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可能是受全球气候正确。14.A【解析】江苏省地势低,风暴潮更易向内陆推进;福建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阻挡风暴潮的深人,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影响范围均大于福建沿海地区。江苏省纬度较山东省低,台风发生频率较高,江苏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发生频率高于山东沿海地区,温带风暴潮发生频率低于山东沿海地区。A正确。15.B【解析】据图可知,1992一2017年赣江尾间入口水文站的年径流量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略有减少;输沙率大幅下降。河流上游地区的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与水库修建(拦水拦沙)可能会使下游地区水量略有减少,但整体变化不大,含沙量会大幅减少。疏浚河道主要影响局部河道的通航或行洪能力,可能增大泥沙向下游的输送,而不是减少;引水灌溉主要影响径流量,对输沙率影响较小。B正确。16.B【解析】年径流量波动变化,来水量没有大幅减少,A错误;输沙率大幅减小,输沙量减少,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尾间段河道冲刷侵蚀加剧,河道行洪能力提升,洪涝灾害频次应减少,B正确,D错误;输沙率减小,进入鄱阳湖的泥沙减少,不会导致鄱阳湖面积菱缩加剧,C错误。17.(18分【答案】(1)西南季风较强盛,将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至西南地区;(2分)因地形阻挡和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流抬升,形成降水天气。(2分)(2)10月,太阳直射点南移,西南暖湿气流显著减弱,西南地区降水减少;(2分)北方冷空气活动增强,东移南下;(2分)副热带高压异常,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北,冷暖气团在华西一黄淮地区交汇形成锋面,降水区域由西南地区转移至华西一黄淮地区。(2分)下的出行,必要时调整航班、列车运行计划。(2分)农业生产方面:及早疏通农田沟渠,及时排除积水,防止作物受涝;加固大棚、果树支架等农业设施,避免作物倒伏;对已成熟作物及时抢收,防止暴雨和大风造成损失;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降水形成条件(水汽、抬升、凝结核)的理解。9月底,西南地区仍受西南季风残余影响,水汽充沛;同时冷空气开始活跃,与暖湿气流交汇;加之云贵高原地形抬升作用显著,三者共同促成强降水。学生需从“水汽来源”和“抬升机制"两个角度作答。(2)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移动规律和季节转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10月初,随着季节转换,太阳直射点南移,西南暖湿气流势力减弱,西南地区降水减少;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冷空气活动增强并东移南下,冷暖气团在华西一黄淮地区交汇形成锋面,降水区域由西南地区转移至华西一黄淮地区。这是“华西秋雨”典型天气过程的体现,需结合大气环流背景分析。(3)黄淮地区持续降雨会导致土壤过湿、局部渍涝等问题,因此交通出行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加强道路巡查、提醒公众调整出行计划等;农业生产主要围绕“防涝、保收”等采取相应措施,高三地理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
本文标签: